世界互聯網大會|美創數據安全風險監測智能體發布
2025-11-10
世界互聯網大會|美創科技無侵入數據安全多智體治理技術首發
2025-11-07
從“穩定運行”到“極限生存”:一場國企數字基座的韌性突圍戰
2025-11-05
每周安全速遞3?? | Qilin勒索組織利用Linux載荷和BYOVD入侵
2025-10-31
美創科技“AI+數據安全”新產品、新技術亮相烏鎮
2025-10-31
存儲域
數據庫加密 諾亞防勒索訪問域
數據庫防水壩 數據庫防火墻 數據庫安全審計 動態脫敏流動域
靜態脫敏 數據水印 API審計 API防控 醫療防統方運維服務
數據庫運維服務 中間件運維服務 國產信創改造服務 駐場運維服務 供數服務安全咨詢服務
數據出境安全治理服務 數據安全能力評估認證服務 數據安全風險評估服務 數據安全治理咨詢服務 數據分類分級咨詢服務 個人信息風險評估服務 數據安全檢查服務一方面,公眾對隱私泄露的敏感度提升,開始關心自己在平臺上的數據是否被濫用、是否可以追責;另一方面,企業則往往在事件發生后才意識到“數據安全”不僅是IT部門的任務,更是企業治理能力的一部分。參考:數據安全落地實踐。
數據安全是什么
數據安全是指通過管理、制度、技術等手段,確保數據在收集、傳輸、存儲、使用和銷毀等整個生命周期中的保密性、完整性和可用性,這也被稱為“數據安全三要素”即CIA模型。
保密性Confidentiality:只有授權人員才能訪問數據;
完整性Integrity:保障數據不被篡改或在被篡改后能夠迅速被發現,從而確保信息可靠且準確;
可用性Availability:確保數據即可用又可訪問。
數據安全的脆弱性
如果我們將目光從單一事件拉回到企業內部,會發現“數據安全”本身不是一個技術問題,也不僅僅是信息部門的職責,而是關乎管理、組織、制度、流程與技術的綜合治理問題。要理解這一點,首先得厘清當前數據安全的脆弱性。
1、管理層面的短板
安全意識不足
企業高管往往重視業務發展而輕視數據安全,直到發生重大事件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,員工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識,數據泄露與內部人員操作不當有關。
組織架構缺失
企業未設立專職數據安全團隊,職責分散在IT、法務等部門,導致安全管理碎片化。
制度流程不健全
數據權限申請隨意、審批流程模糊、責任追溯機制缺失,形成管理真空地帶。
考核機制缺位
安全責任未納入績效考核,缺乏正向激勵與負面約束,導致"人人都管,人人都不管"的局面。
2、技術層面的隱患
數據資產不清晰
很多企業不清楚自己擁有哪些敏感數據、存儲在哪里、誰在使用。
訪問控制形同虛設
權限過度授予、長期不回收、終端設備管控薄弱,一旦賬號被盜用,敏感數據可能被輕易獲取。
技術防護不到位
數據傳輸明文可見、存儲未加密、備份不規范,安全審計缺失,難以發現異常行為。
應急響應能力弱
許多企業未建立數據安全的應急預案,缺乏從數據安全風險評估到數據安全改進的閉環管理體系,一旦發生數據泄露事件,往往難以及時有效應對。
隨著我國數據監管體系日趨完善,《數據安全法》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等法律法規已經全面落地,數據安全合規已成為企業的必答題。
企業不僅要應對當前的監管要求,構建全方位的數據安全體系已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答題。
數據安全治理體系
企業的數據安全,不能僅靠臨時響應、零散工具或單點防護實現,而需要建立一套體系化的治理框架,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引入“全生命周期治理”理念:不僅要保護數據本身,更要在數據從產生、流轉到銷毀的整個生命周期中,都具備可視、可控、可追溯的安全能力。
數據安全治理體系可概括為治理目標、管理體系、技術體系、運維體系和基礎設施五大模塊,其核心邏輯是:
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數據安全治理體系?答案可以概括為"看得見、控得住、管得好"
1、看得見——數據資產的可視化管理
數據資產梳理:企業首先要清楚自己擁有哪些數據、數據存放在哪里、誰在使用這些數據。這是數據安全的基礎工作,正如中國古語所說:"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"。
敏感數據識別:通過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,識別出企業中的敏感數據及其分布情況,建立敏感數據地圖。這些數據可能包括客戶信息、商業機密、核心技術資料等。
2、控得住——多層次的安全控制體系
安全認責控制:明確數據安全責任人,建立責任追溯機制,讓每一份數據都有明確的"監護人"。
分類分級控制:根據數據的敏感程度和價值,將數據劃分為不同的等級,并針對不同級別實施差異化的安全措施。例如,將數據分為機密數據、敏感數據、普通數據等級別。
細粒度訪問控制:實施最小權限原則,根據用戶角色(如核心用戶、重要用戶、一般用戶)和操作行為(如查詢、修改、下載)進行精細化的權限控制。
3、管得好——組織制度與技術支撐
組織與人員:建立數據安全治理委員會,設立數據安全管理崗位,明確各角色的職責分工。
制度與流程構建:包括敏感數據管理、權限管理、安全審計在內的完整制度體系,規范各環節的操作流程。
技術與工具部署:數據脫敏、加密、水印等技術手段,配合安全審計工具,形成技術防護網。
數據治理的平臺需要圍繞上述目標,具備以下幾點功能:
數據安全治理基礎
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中,分類分級機制是實現差異化保護的基礎能力,也是多數安全策略得以落地的前提。分類是對數據內容屬性的界定,分級是對數據重要性和敏感程度的判定,二者共同作用于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。
企業日常使用的數據種類繁多,既包括客戶信息、員工資料、合同文檔,也涵蓋各類業務指標、日志文件、運行數據等。在沒有統一分類分級體系的情況下,這些數據往往以“同一安全等級”對待,導致兩個常見問題:
1、敏感數據未被識別,存在泄露風險;
2、普通數據過度保護,影響業務效率。
通過建立分類分級機制,可以實現“不同數據、不同防護”,提升資源配置效率,并為后續權限控制、加密脫敏、安全審計等措施提供依據。
當然,分類分級只是數據安全治理的起點,它并不能獨立完成風險防護,但卻為權限管理、加密脫敏、安全審計等后續措施打下了基礎。在下一部分內容中,我們將繼續圍繞“數據安全治理的策略與路徑”展開討論,探討如何將治理體系從理念轉化為實操,幫助企業真正“管住”數據風險。